时间: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法院动态
人民法庭的生命力扎根在深深的泥土里
分享到:
作者:姜洁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21 15:50:20 打印 字号: | |

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……”

1996年,大房身人民法庭现址初建,当时几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见证了这里的一砖一瓦,一草一木。如今,当年他们亲手植下的松树已亭亭如盖。大房身人民法庭的法官和助理们也来来往往交换了一批又一批,现在的他们成长为院庭长,成长为优秀的法官,又带领着一批批的年轻人重新走进这里。

2020年,大房身人民法庭从院机关迁回原址办公,法庭的庭院由衰败又一点点热闹繁荣起来。作为法院的一员,我心有诗和远方,作为法庭的一员,我身在烟火街巷。面对人民法庭的变迁,我也曾迷茫。于是,那时的我请教了当年那个年轻的老庭长:人民法庭的未来在哪里?他语重心长地说:等你们成长起来就是了。看着法庭院内那几棵松树,绿荫浓郁、勃勃生机,我想人民法庭的未来,就扎根在这深深的泥土里……

我是一名80后的法官,来到法院工作13年,在法庭工作已经8年。从法官助理到法官,法院工作的琐碎日常已然教会我怎么将自己会的变成当事人需要的,怎么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翻译成乡亲们能听得懂的乡音俚语。

到人民法庭工作一段时间应该是每一位法院人的必修课。走入法庭,会经历一场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博弈,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法官工作的意义是什么。

人民法庭的当事人是乡里乡亲,是黑土地上最朴实的百姓。他们对法律的认知是匮乏的,他们不知道举证、质证是什么,也不知道起诉和上诉的区别,到法院参加诉讼,他们不说证据,只讲良心。

人民法庭的当事人诉讼请求很明确,但是事实和理由却不一定是真正的症结所在。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。所以法庭的法官也不能仅仅做法官。

赡养案件,矛盾焦点不是是否给付赡养费,而是老人想带着自己财产去和其中一个子女那生活。释法明理后,我们是老人遗嘱的见证人。

离婚案件,原告虽然起诉离婚,但是她不想离婚,只是吵架后离家出走,被告不来示好让她没有退路。给被告打个电话劝说一通赶紧来接人回家,我们是给原告铺台阶的石头。

土地纠纷,两家因为谁多种了一条垄的土地争执不下甚至大打出手,为了还原真相,我们走进田间地头去测量。我们是可以有误差但不能有错误的尺子。

邻里纠纷,原告说不差事,也不差钱,就因为被告连句对不起都不说。远亲不如近邻,我们是他们邻里感情的架桥人。

解决一起纠纷,结案的方式可能是判决、调解、撤诉,但事了的方式却远远不仅仅这些。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用心,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信任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一切也没那么复杂。

……

2022年,二十六年过去了,人民法庭再次回归乡里,我知道,有些东西变了,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,因为它已扎根在深深的泥土里……

以上文字来自于大房身人民法庭现任副庭长薛冬梅。从文字里,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民法庭法官的成长历程,也感受到了人民法庭在司法改革大背景下的历史变迁。

德惠法院原有4个人民法庭,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,由于历史原因,先后停用,迁回院机关办公。2020年,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动下,根据吉林高院《关于优化全省人民法庭布局 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意见》和《吉林省人民法庭优化布局方案》,我院在省市两级法院指导和德惠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加快推进人民法庭建设,优化人民法庭布局,完成4个人民法庭和2个新建制人民法庭的外迁,建立11个巡回审判点,真正做到了司法触角前伸,实现了德惠市乡村司法服务全覆盖,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、高效、优质的司法服务。

在具体工作中,我院结合实际,加大人民法庭人、财、物的投入,构建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新方式。一是注重诉源治理。依托“法官进网格”,借助当地人民调解员力量,努力构建“无诉讼村屯”,打造人民法庭为民事案件办理的“急先锋”“蓄水池”“快枪手”。二是建立“立审执一体化”机制。实现执行法官入驻人民法庭,确保审执兼顾,促使部分案件审判后当事人即可履行义务。三是开展专项行动。借助人民法庭地域特点开展“春风行动”专项审执攻坚行动,推动涉农案件的快调快审快执,高效解决涉农纠纷,促进乡村和谐稳定。四是以案释法。加大巡回审判和普法宣传力度,充分发挥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效果。五是深化信息化建设。切实为人民法庭插上信息化翅膀,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司法加速度和司法温度。

十年又十年,下一个十年,我院必将聚焦基层群众高品质生活,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司法功能和社会功能,进一步推动人民法庭工作全面高质量发展,切实为基层群众安居乐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!

 
责任编辑:王欣婷